古代如何看待命运
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...
20692
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...
20692
1. 不悲道难行,所悲累身修。
出自宋·王安石《寓言十五首》。不要为自己的命运坎坷而难过,应该难过的是自身的修养不够。
2. 自古圣贤多薄命,奸雄恶少皆封侯。
出自唐·杜甫《锦树行》。自古以来品德才智高尚的人,命运都不会好,相反那些奸雄恶少倒都可身居高位。
3. 朱颜今日虽欺我,白发他时不放君。
出自唐·白居易《戏答诸少年》。朱颜,代指年少。他时,将来。君,你、你们。此言人都难逃衰老的命运,少年人不要太得意,将来你们也有年老头白的时候,意在感叹人生易老、岁月苦短。
4. 今古事,堪悲诧。身世艰,从牵惹。
出自清·陈维嵩《满江红·秋日经信陵君祠》。古往今来有多少往事,真令人悲怀惊诧。自身命运和所逢时势的遗憾,从来就是这般让人牵肠挂肚。
5. 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
出自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·第十一回》。人生的福命运,就像天气变化一样难以预测。
6. 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莫强求。
旧时认为命运中有的,一定会有,命运中没有的也不要强求,一切都需要听从命运的安排。
7. 君子安贫,达人知命。
出自唐·王勃《滕王阁序》。正人君子面对贫困能够心安理得;放达之人服从命运的安排。
8. 大富由命,小富由勤。
大富大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,而小富就算通过个人勤劳所获得的。
9. 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。
宿命论者认为人生的一切,都是由命运安排的,半点都由不得人做主。
10. 心似天高,命如纸薄。
出自清·李渔《凰求凤》四。心中的愿望虽然很高,而命运却很不幸。
...20906
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。从这八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出。古人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上天在掌握着。所以往往遇到一些事情时。他们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。就不再反抗。任由事情发展。
比如西楚霸王项羽。他在中了刘邦的埋伏之后,好不容易逃到了乌江旁边。他却没有渡江离去,反而是将自己的性命终结在此。他认为自己落得如此下场,是由上天决定的。所以最后认命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古人多封建迷信。看到天空的某种异像,觉得是上天的神在做法。而自己的命运被神所支配着。自己的凡人之力无法抗衡天上的神。所以就存在了认命一说。
从另一个方面来说,当古代的帝王登基前后,大多都会昭告天下,有什么神仙真君的给自己托梦,自己就是当世的真龙天子,从而加大自己的权利凝聚度,让百姓信服,这恰恰也是古人对命的一种认识,全靠老天爷决定,所以,古人才会选择认命。
...21987
1.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
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2.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。
有花堪折真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。
以上这两首古诗都是以时间的观念和概念来写的,光明似箭,日月如梭,都是表达出人的一生何其短暂。
第一首的意境,让人读后觉得茫茫然,回望上下几千年,只恨时间的长河啊在这么短暂的人生里只有悲叹。拿人生只有几十年和漫长岁月相比,“我来不及见不到古代的人,却也没有时间去见到后世的人,时间才是永恒的啊,想到人生这么短暂,不禁流下了眼泪。”这只是一种情怀,于实际人生来说,是没有作用的,可以说是消极的思想。
两首诗都是以时间为背景,但是写的意思完全不同。第二首才是有积极性的。“奉劝世人啊,不要看重金条纺织的衣服,年青的时间,才是最重要的,当机遇到来的时候,就要好好把握住,当失去的时候,就来不及了。”
一首是平庸的思想,一首是积极上进的思想。
第二首来说,古代的人才是有对自己的人生,命运的把握,不要去做没有用的事情,至少是自己不想的。把握好机会,一展才华,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,不愿平凡过一生。
我个人认为,做人做事,应该是要有积极性的。人生应该要有追求,就像写出的诗句,最少应该表达出一种上进的思想,人生百态,偶尔低诉一回,未尚不可,但精神可是向上的。...
1712
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。...
4525
“蜈蚣百足,行不及蛇;雄鸡两翼,飞不过鸦”;
“天不得时,日月无光;地不得时,草木不生。水不得时,风浪不平;人不得时,利运不通”;
以上选自北宋吕蒙正的《命运赋》,至诚至深的表达了他对命运的看法和感慨。
那么,什么是“命运”?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对“命运”充满了敬畏,又那么的无奈?到底“命运”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,还是有一个“天”来主宰?
我们随即在百科上百度一下“命运”。
命运,即宿命和运气,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,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命为定数,指某个特定对象;运为变数,指时空转化。命与运组合在一起,即是某个特定对象于时空转化的过程。运气一到,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。
以上是百科到的内容。
由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知道“命运”二字中,“命”为定数,是不能改变的,“运”为变数,是可以改变的。按这个说法“运”是指时空的转化,既然“运”可以改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、每一个个体竟能影响时空的变化。我们真的可以吗?
先放着这个问题,我们一会儿再探讨,我们先看看历史是怎么看待“命运”的。
自古而今,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,从来都热衷于对命运的研究,表达对命运的看法,甚至用尽毕生的心血描绘出庞大而错综的命运轨迹(看过《红楼梦》的应该最能体会)。
在中国古代哲学中“命运”说早在殷周时期就已流行,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,彝器铭文,“受命于天”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,说明早在殷周时期,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。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,人们的富贵贫贱、吉凶祸福,以及死生寿夭、穷通得失,乃至科场中举、货殖营利,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,即命运是也。
所以,当时的统治者们,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,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,是凶是吉?后来,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,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,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人的命运,都和天时星象有关。《周礼·春官》记载:“冯相氏掌十有二岁,十有二月,十有二辰,十日,二十有八星之位,辨其叙事,以会天位。”“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,以观天下之迁,辨其吉凶。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,封域皆有分星,以观妖祥。”意思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,是专管岁时星象,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。
由此可见,到了周朝,已经由对个体命运的研究延伸到对一个朝代命运的观测了,并且还将其职业化了。
其实占卜、星相是从周公所作周易之后才流行起来的,因为在这之前人们若想知吉凶、知命运是需要“通神明”的,也就是问于鬼神,那时的“道”就是鬼神,百姓的“命运”都掌握在鬼神的手里,若稍有不从,“恶运”就会“降临”。所以那时的人们相信“命运”由“天(鬼神)”不由人,也就是说在周公作周易之前,人们是相信命运是由“天(鬼神)”来决定的。
周公作周易,改变了之前凡事必问于鬼神的“规则”,人们开始自己占卜,由占卜问吉凶,由吉凶知祸福,趋利避害,所以这时大家相信自己的“命运”是由天来决定的,只不过这里的“天”不是指鬼神,而是指天道,指自然。
到了春秋时,孔子弟子子夏说: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”。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,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,《孟子·万章》上篇说:“莫之为而为者,天也,莫之致而至者,命也。”意思就是,没有人叫他干,而他竞干了,这就是天意,没有人叫他来,而他竞来了,就是命运。命运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,其时从上到下,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,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。
有了这些命运的哲学为基础,八字,亦称“子平命学”、“子平术”、“四柱命学”、“生辰八字”等应运而生。用天干、地支相配标出一个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四项,分别称为年柱、月柱、日柱和时柱,每一柱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。用于更专业、更便捷的研究“命运”。因为天干由五行八方而来,为灵,地支由月行远近岁星之格而来,为气。天干地支相配,代表了一个人出生时所受的部分信息和能量的影响,以及相感后的情况。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一个人的命运。
古人对命运的研究由原来的占卜发展到更为专业、更加精确(只是接近于命运的推测,不是命运的全部)的八字。
那么到了现代大家是如何看待“命运”的呢?
传统的机械论认为宇宙初始时就已确定,比如掷出一个骰子,虽然其还没有落地,但是结果实际上已经由出手那一瞬间的速度、角度、风速、温度、湿度等等外部因素所决定了。因此人的命运实际上也是确定的。
现代的量子力学认为未来是不可预测,而且也不承认严格的因果律,它也是变幻莫测的。故而,命运是不可预知的。
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出,“命运”一事包含了太多的文化,它已经无法让我们看清其中的本来面目,而且这种传承更让“宿命论”者坚定了“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”的信念。
由此也演化了另一种极端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试图反抗命运。如果这样是为了承认自我的能动性,那么这种做法是积极的,如果仅是为了否则命运的存在,而与其对抗,就有些极端了,因为这种对抗的背后实际上还是承认了“命运”的存在,因为对抗的目标是“命运”,只不过与“宿命论”不同的是,前者是说“我承认你的存在,你的强大,所以我只能妥协,接受命运的安排”,后者是说“好吧,你既然存在,那我就跟你对抗到底,不信我弄不死你”。
所以,你看,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,都挺累的。...
8205